股灾反思系列:资金杠杆的虚幻魅影
       2010年3月31日,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开通融资融券交易系统,从此中国股市正式进入杠杆时代。所谓资金杠杆,顾名思义,就是“以自有本金为基础,付息借钱”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。这原本是极其平常之事,但放在2015年6月的中国股市,它恰恰是酿成一场巨大灾难的导火线。

       提到杠杆,我们不得不谈凯利优化模型。该模型是由数学家凯利提出,其简单公式为2P-1=X。其中P为获胜概率,X为下注的资金比例。举例而言,假如你获胜的概率是90%(p),那么最佳的下注资金比例(仓位X)则为80%。从该公式不难看出,当获胜概率在50%或50%以下时,理性的投资者压根不会下注。我们把该公式倒回来推,利用杠杆意味着仓位比例超过100%,假如按1:1融资,在全仓情况下,仓位比例(X)为200%,此时计算出来的获胜概率(P)为150%。试想,在股票投资中,有谁能保证其获胜概率为150%?

       2015年股灾前的20个交易日内,沪深两市日均融资总额超过2万亿,场外高杠杆融资金额预计也在2万亿左右,两者之和约为4万亿,同期两市流通总市值为35万亿,杠杆资金金额占流通总市值比例超过11%。利用杠杆资金投资股票,对投资者的影响有两点,一是心态浮躁,急于赚钱。因为杠杆资金是有成本的,以股灾前常见的融资比例1:2为例,假如年化资金成本8%,那么该账户每年需要获得5.33%的收益率方能覆盖资金成本。在这种前提下,有多少投资者能够做到“稳坐军中张”?二是在止损压力下,持股意志脆弱,经不起市场波动。在高杠杆环境中,优先资金为确保自己的权益,往往设置较为严格的止损线,比如1:3的资金杠杆,止损线大多在0.9附近。我见过的最极端的止损线竟然为0.98,也就是说,如果你亏损超过2%,就要补充保证金,这对于操作者而言,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。到此你就能够明白,在2015年的股灾中,杠杆资金或夺路而逃,或被优先资金强制平仓,才是导致屡屡出现的千股跌停场面的幕后黑手。

       阐述以上事实,我想要表达的观点是,“反对各种草率的使用资金杠杆的投资行为”,尤其是对于业余投资者,使用杠杆的潜在风险往往远远大于所获收益,最终大多伤痕累累。杠杆的使用需要许多前提条件的支撑,包括对市场确定性的判断、标的安全边际的评估、极端情况下应对措施的选择等,即便是对于专业投资者,资金杠杆的使用(尤其是高杠杆)也应该慎之又慎,更何况是业余投资者?

       近年来,除二级市场大量使用杠杆外,最常见的使用资金杠杆的是定增基金和员工持股计划。尤其是定增基金,2012年以来,随着市场的逐步活跃,发展速度惊人。不得不说,在牛市背景下,这些利用杠杆的基金都能获得高收益,而一旦市场转向,也将面临巨大的风险。例如香雪制药(300147)员工持股计划成本价为30.84元,截止2016年7月1日的收盘价为14.64元,亏损超过50%。如果使用1:1资金杠杆的话,不但本金已经亏损完毕,而且还要倒欠银行的钱。

       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篇文章,名字叫《离开牛市,你什么都不是》。文章核心逻辑在于,大多数投资者只有在牛市中才赚钱,熊市将把各种“伪股神”打回原形。这篇文章对于“杠杆客”也同样适用,劣后资金高收益的前提是牛市背景,可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谁能保证股市一直牛下去呢?

       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,我反对任何的保底或保收益的合同条款,根本原因不在于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不自信,而是不希望因为类似隐含的资金杠杆条款影响我的投资决策,假如条条框框太多,私募基金就会失去其灵活性和高收益的潜力,也将违背投资的本质,显然得不偿失。

       杠杆是一把双刃剑,牛市时在你耳边甜言蜜语,天天晒幸福,熊市时立刻凶相毕露,甚至可能要了你的命。任何投资者,在利用资金杠杆前,都应该明白这一点。

本文作者介绍:
       【薛冰岩: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本科、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MBA。现任深圳市晟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、投资总监、基金经理,崇尚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,以基本面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。联系方式:电邮1458681231@qq.com,微博:http://weibo.com/xuebingyan2011,微信号:冰岩话投资。】